在我们说欧洲篮球为什么得分低,大家应该都了解,有朋友想问为什么欧洲篮球联赛比分那么低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吧。
关于欧洲篮球联赛
欧洲联赛不仅在组建联盟的理念上与NBA类似,他们在比赛的赛制和规则方面也正在向NBA式的篮球靠近。欧洲联赛在新赛季将对比赛赛制进行调整,当球队打进季后赛后,将首次实行7场4胜制的比赛规则。 ·全国格斗大赛开始·银行卡 安全快捷换Q币·沟通无极限手机Q时代·魔法表情秀出百变心情·全国格斗大赛开始·QQ秀 秀出个性真自我其实早在2000年,欧洲篮球(欧洲篮球新闻,欧洲篮球说吧)协会决定跟欧洲篮联“决裂”,成立自己的联赛后,他们就在尝试使用一些更加接近于NBA的比赛规则。 因此,在2001年的欧洲联赛决赛中就使用了5场3胜制的赛制,改变了以往FIBA主办赛事一贯使用的一场定胜负的惯例。 不仅如此,欧洲联赛还在比赛规则上向NBA靠近。在2002年和2003年,欧洲篮球协会又给欧洲联赛引入了跳球和24秒进攻时限这两项规则。 而到了2004年,ULEB又给他们的联赛增加了更多接近于NBA比赛的规则。 例如在比赛的最后两分钟内球队叫暂停之后可以在中圈发球,在篮下也有了一个合理冲撞区。并且到了最终决赛的时候,关键时刻最后一球的进球有效与否,裁判判罚的标准也要依据电视镜头回放
为什么在国际篮球比赛中,个人或团队得分都普遍不高?
个人觉得篮球理念的不同 NBA虽然也有团队配合 但更讲究个人,往往都是进攻很犀利 防守还是多靠断球,虽然近些年已经有很大转变 但是个人的单打还是很浓,国际比赛不一样,尤其是欧洲的篮球他更讲究团队配合,强硬的防守,所以往往比分不会很高
为什么欧洲球队打不过美国队?
一件事隔着大西洋就能色彩暗换。就拿篮球来说:美国人当作乐舞,欧洲人当作棋。美国人在篮球里看到美感、速度与一对一,欧洲人则看到了纪律、战术与算计。欧洲篮球没有美国那些为娱乐而特设的繁文缛节——防守三秒、三分线长度的调整、进攻合理区。他们也从来不像美国般,用一些规则来束住巨人的双手,借以平衡这项运动。欧洲篮球是军人的游戏,没有剧院老板似的商人来采购剧情与英雄。
90年代的FIBA与NBA,四点决定性的不同:更短的三分线,没有防守三秒的限制,允许联防,每次进攻限时30秒。毫厘之差,千里之别。
因为三分线更短,防守区域也就小了。对进攻方来说,防守更密。
没有防守三秒的限制,导致FIBA的巨人们可以长驻篮下。90年代初FIBA内线一高兴就摆一群两米开外的前场,集体在禁区列阵,不必如NBA似的,巨人们时不时为了躲防守三秒而出禁区,专为给突破大师们让路秀扣篮。
允许联防,于是FIBA的防守套路比NBA复杂多了。2001年以前的NBA,比如今是一加一减:防守尺度更大,动作更凶恶,但因为限制联防,所以不像现在阅读防守这么费力。说穿了,就是身体上更轻松,脑子上更费力了。FIBA允许联防,客观上是缩小了单防能力的差距,扩大了协防、默契、站位意识等等的影响力。
每次进攻限时30秒,则允许FIBA推演更复杂的进攻。更多的掩护、更多的无球跑动、更多的后续变化。
如是,规则的不同,使FIBA与NBA产生了巨大的反差。在FIBA规则下,内线们的单对单攻防能力被缩小了;对防守的阅读和判断要求更高;进攻内线更困难;有更长更复杂的进攻时间。FIBA更倾向于深谋远虑的精确计算,更准确的外围投篮,更快速的传递球,而不只是比谁单打内线强、谁单防好。
尤其要附加的一点是:
自从2005年NBA对手部动作严吹以来,外线突破遂成主流。在FIBA不可一世的内线,到了NBA就束手:防守时动辄挨吹犯规大王,进攻时地位远不如突破型外线只好去当肉墙。
比如,在FIBA,迪瓦茨的单防不够敏捷、姚明的活动范围不大这些弱点,是能够被无防守三秒和联防所掩盖的。因此在NBA人人都知道用挡拆对付姚明,而在FIBA规则下姚明屹立禁区基本一柱擎天。同样,2009-10季NBA常规赛,易建联单防对方内线时,站位、细节,都有不妥帖处,而且频繁移动,很容易后场篮板篮板失位。于是犯规频繁,防守效果也不佳。但到了9月世锦赛,中国一摆联防,易建联坐镇内线,送盖帽、抓篮板、协防保护,俨然是内线一霸:这就是FIBA规则对大个子们的防守补益了。
与此同时,由于FIBA对内线的保护更好,内线单打手地位下降,投篮精准的内线便受益良多。德克在FIBA几乎无解不提。克雷扎在掘金不过一介快下偷跑+三分手,2010年世锦赛代表立陶宛出赛时却所向无敌,几乎无人能防。易建联打遍世锦赛,就是一手练到精纯的中投。须知在NBA,中投已是失传的艺术了。也就是在FIBA依然管用。
身体、规则之外,最后的一点影响因素:评价球员的方式。
NBA数据齐全,因此大家习惯性觉得,内线是否打出来,和数据有关。比如吧,还是萨博尼斯的例子:1997-98季他场均16分10篮板3助攻,同一季,二年级的安托万·沃克场均22.4分10.2篮板3.3助攻。这数据横看竖看,都是沃克比萨博尼斯出色。
但表现则并非如此。
评价一个内线的表现非常困难。伟大的巨人对比赛的影响力远不只数据一途。掩护、传球、对对方内线的威慑力、对防守的牵制力、卡位、干扰对方投篮、挡拆时施压、篮下单防,这一切统统是数据无法体现的。就像你单看鲨鱼1999-2000季场均29.7分,会觉得“哎,还不如1993-94季大卫·罗宾逊场均29.8分哪!”这就是典型的数据谎言。对比赛的影响,只能通过比赛来阅读。
萨博尼斯在NBA有许多华丽的时刻:运用背身步伐掩入篮下完成勾手;活动到弧顶做掩护然后投出三分球;虚晃假动作后用垫步试探随即切入篮下超手扣篮完成进攻。但这一切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强大。他最可怕的时分,是他在45度腰位拿到球,用单手将球像玩一只苹果一样挥扬。这个时刻,你不能眨眼。因为在下一个瞬间,球就可能悄无声息的传到了某个奇怪的角落。这是他、迪瓦茨、加索尔们最被数据忽略的部分:他们那些没有直接转化为助攻的策应。
用比尔·拉塞尔的话说,作为内线,好的传球不是形成助攻的传球,而是“使局势变化的传球”。这是外籍内线们极擅长的事,
但是在NBA这个数据见真章的环境下,马克·加索尔的掩护、安德鲁·博古特的策应、保罗·加索尔的各种魔术师传球、姚明逼迫对手绕前的同时对对方整个内线防守的牵制、迪瓦茨老奸巨滑的指挥,都无法在数据上完美体现。因此,只有球队在谈合同价格时才能真正评估他们的价值,而外界则很容易被数据左右,觉得“他们的数据不如在FIBA那么好看”。
为什么一些欧洲篮球明星到NBA之后都没有火?
在欧洲打球的球员里,能够进入到NBA的都是明星级别的球员,他们在欧洲能统治球场,大杀四方,但是在NBA就不一定了。现在公认的NBA里欧洲天王是诺维茨基,其次就是托尼帕克,接下来的球员就不是这个级别了。欧洲球员到了美国之后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,一个原因可能是打法不尽相同,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自身实力的问题。
火箭球迷比较熟悉的斯潘诺里斯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,曾经在2006年的世锦赛上,斯潘诺里斯带领西班牙击败了美国一战成名。那场比赛斯潘诺里斯拿下了22分,被火箭队看中来到美国。但是到了NBA的斯潘诺里斯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机会,一直是板凳席末端的位置,在一个赛季之后失意回到了欧洲的奥林匹亚科斯。
卢比奥虽然现在在爵士打得风生水起,但当初一来到美国时,表现也是让人失望的。曾经被誉为欧洲金童的他来到明尼苏打之后手感仿佛被冰雪封冻,命中率在后卫里是不合格的。唯有一手串联能力才能让他继续留在NBA。不过来到了爵士之后,卢比奥总算是把手感练了出来,站稳了脚跟。
今年万众期待的东契奇被老鹰在第三顺位选中之后交易到了小牛,小牛为此还复出了一个首轮的代价。东契奇拥有成为诺维茨基级别的潜力,投射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属上乘,他的NBA的前景还是被很多人看好的,具体如何,我们在比赛中才能得知。
欧篮冠军联赛为什么比分低
正确的原因是,欧洲篮球联赛都是采用FIBA的规则,比赛时间是每节10分钟的,每场比赛比NBA短8分钟,自然比分就稍微低一些了。
欧洲篮球联赛的球员得分能力
欧洲的球员很注重防守,并不是得分能力不行,如果和CBA的球队打,我相信他们的110多分很简单,但是我们的CBA球队可能也就是70,80分左右!